到美国留学选择寄宿家庭应该注意什么?

来源:A加未来       时间:2020-09-11 17:24

 

  到美国留学,尤其是低龄留学,很多同学们都会选择一家寄宿家庭,来解决住宿问题的同时,帮助自己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那么在选择寄宿家庭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下面A加未来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寄宿家庭?
 
  寄宿家庭(Home stay/host family)主要针对18岁以下的高中生而提供,是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时的一种有偿服务住宿方式,它提供给留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短期住宿,使其在与寄宿家庭一起生活的时间里能够更多的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迅速提高语言能力。对于未成年留学生来说,寄宿家庭也是学生的临时监护人。
 
  美国作为是一个移民国家,社区和家庭文化既多元也复杂。近几十年来,中国留学生蜂拥至美,低龄留学生逐渐成为留美学生的主力军。随着低龄留学人数的增多,对寄宿家庭的需求也增多,慢慢的寄宿家庭演变成了一个行业。随着美国教育高度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寄宿家庭也伴随着这一趋势走向世俗化和市场化,很多地区都建立了统一管理寄宿家庭的机构组织。
 
  当然寄宿家庭费用因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异,如在洛杉矶华人聚居的天普市Temple City、亚凯迪亚市Arcadia,寄宿价格约为每月1500-1600美元;圣盖博市San Gabriel每月1,300美元左右,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每月1100-1200美元左右。
 
  寄宿家庭是如何筛选出来的?
 
  在美国,寄宿家庭是通过非营利性的第三方机构、学校、曾经寄宿过的学生精心挑选,要得到所在学区的首肯和家长的委托书等择优评选出来的。而且寄宿家庭在当地都是经过法律备案的,寄宿家庭的爸妈就是寄宿学生在美国的法定监护人,他们将对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承担责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样要照顾学生的安全和心理状态等。
 
  任何一个报名的美国家庭想要成为寄宿家庭的志愿者,首先需要提供家庭成员以及住宿环境的的基本信息,用于评估潜在寄宿家庭是否符合基本的硬件设施。
 
  其次,报名的家庭还会被询问是否有过做寄宿家庭的经验,以及为什么想要提供寄宿家庭给国际留学生。
 
  最后,申请家庭还需要上传房屋、生活、家庭成员等照片以供审核。这个时候审核的标准就是寄宿家庭安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选择寄宿家庭?
 
  ▶美语环境:有本地人作为生活向导,无论在生活经验,语言提升,还是文化融入上,都能有很好的指引。与美国寄宿家庭的成员日常交谈,能让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极大改善,更快的会说英语,说好英语。
 
  ▶美式文化:文化的体验需要近距离接触,去观察、去经历、去感受。住在寄宿家庭能够全面接触美式主流文化,开阔眼界,融入适应。
 
  ▶安全放心:住在寄宿家庭里比起学生公寓,多的是一份温暖和安心。刚到美国就有当地人照料,随时可以拎包入住,入住配有家具的独立卧室,水电网配套齐全,一日三餐有寄宿家庭准备。齐全的生活设施,也使得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不被生活琐事烦扰。
 
  ▶家庭温暖:许多留学生出国时年纪尚小,选择寄宿家庭可以让孩子能在异国他乡成为一个“家”中的一份子。寄宿家庭父母的支持避免了他们产生孤独感,同时,寄宿家庭父母也承担了帮助国内家长监护孩子的责任。
 
  ▶能力提升:寄宿家庭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环境,能与不同年龄段的美国人交流。更是一个锻炼留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良机,独立解决具体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长期关系:学生与寄宿家庭建立长期关系,使得他们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帮助他们过渡美国的教育体制。
 
  怎么选择寄宿家庭?
 
  大多数的寄宿家庭都是中等收入以上水平:$55,000+(美国的平均收入为$53,000),69%大都为40岁左右的双亲家庭,平均家里有2-3个孩子。但具体找寄宿家庭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对待寄宿家庭的看法标准不一。
 
  ▶寄宿家庭的地理位置和到学校的交通距离
 
  留学生在美国对于交通最大的需求就是往返住家和学校之间,因此寄宿家庭距离学校的远近,就成为了选择寄宿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寄宿家庭会提供接送服务,但有些寄宿家庭并不提供上下课接送服务,所以学生要事先调查好周围的公共交通方式,或者是否方便搭乘校车等。
 
  ▶寄宿家庭的文化背景
 
  留学生在入住寄宿家庭之前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中美之间的文化肯定是有差别的。学生要有良好包容的心态,懂得相互尊重,积极面对和解决与住家相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寄宿家庭中,学生要做到不卑不亢,有不满意的地方要懂得商量沟通,寄宿家庭是非常注重学生的意愿的。沟通非常重要,如果有了间隙也不说,只会让矛盾越积越多,没准到头来只是一场误会。
 
  ▶寄宿家庭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学生在入住前要确认好住家是否提供早晚餐,但中美饮食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先了解住家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也是留学生与住家之间最常发生的问题之一。
 
  住寄宿家庭,寄宿学生不能只抱着被服务的心态,不管不顾。美国人非常讲究个体尊重,在入住之前要先了解寄宿家庭的家庭规矩,比如对起居时间、带客人回家的规定等。
 
  ▶寄宿家庭的人员构成
 
  每个家庭的人员构成都不尽相同,很多家长在选择寄宿家庭时希望家庭能有和自己孩子年纪相仿的小孩,这样孩子有人陪伴,同时寄宿家庭也有照顾小孩的经验,有小伙伴孩子很容易融进美国文化。
 
  ▶寄宿家庭的教育工作背景
 
  这也是很多家长选择寄宿家庭时的参考条件之一,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寄宿家庭会更好一些,谈吐比较礼貌,而且活动丰富多彩。如果住家对亚洲文化比较感兴趣的,会更加利于彼此的沟通。
 
  怎么和寄宿家庭和睦相处?
 
  ▶饮食差异
 
  因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很多学生会不适宜住家饮食习惯等产生不适、从而引起误会和矛盾。所以留学生们应该提前理解美国的饮食习惯,品尝当地美国食物是体验美国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当然若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可以直接跟寄宿家庭沟通,不要一味憋在心里,以为是寄宿家庭对自己不关心。
 
  不要害怕向住家提问。关于家务、宵禁时间、洗手间的使用、电脑电话的使用、食物等一切问题,最好在刚刚进入住家的时候就协商好,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直接向寄宿家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让住家感受到尊重也能尽可能地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交通安排
 
  住在美国寄宿家庭的中国学生,因公共交通设施的不完善和住宿距离等问题,主要依赖寄宿家庭提供交通服务,每天往返家庭与学校间接送。而美国家庭习惯做每天行程安排,且家里有很多孩子需要带他们去不同的地方,所以住家父母需要至少提前一天知道学生的行程。如果留学生不善于提前告知或者忘记告知寄宿家庭他们何时需要用车,临时通知或延期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不满。
 
  所以,学生和寄宿家庭应当提前制定一套交通日程表,详细列出双方的预期需求。寄宿家庭一般会愿意为学生安排交通,但是他们需要学生能够提前一定时间给予告知。
 
  ▶交流方式
 
  美国人受到的教育是礼貌而直接的去谈论不同的意见或矛盾,而在中国,这样直接公开的对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待人之道。当跟寄宿家庭发生矛盾,部分学生会害怕提出质疑后会使寄宿家庭难堪,而不敢沟通,导致问题没有被解决。
 
  对于留学生来说,尽快融入美国寄宿家庭,更好地与住家相处的最简单也最佳的方式就是“多问问题、多沟通”!在提供自己的住房与国际生分享,寄宿家庭就会预料到有各种矛盾的可能。他们会主动与学生一起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所以大家可以大胆向寄宿家庭提出。如果寄宿家庭未意识到,就需要学生们更加主动地讲出来。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与寄宿家庭生活中,不要畏首畏尾、遇到问题说”I'm sorry”,把问题都揽在自己身上;也不要我行我素,不管寄宿家庭的态度与看法。
 
  美国人更愿意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误会和问题,寄宿家庭更希望学生直接告诉他们是否有什么问题或者困惑,而不是学生有什么问题,就先去找他们的中介老师或者中国的父母。但如果出现了学生和住家无法交流的情况,建议大家可以找自己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请他们会介入与双方沟通。
 
  美国人通常会和几乎所有人使用礼仪用词,无论是老师、老板、朋友还是家人。在美国,体重、婚姻状况、外貌、薪水、种族、宗教、年龄等话题,通常是禁忌话题、不会公开谈论,所以谈及这些话题可能会使住家感到不舒服,所以学生要尽量避免和住家讨论此类话题,以免不愉快发生。
 
  当然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与住家的摩擦和争执不可避免,在经历过后你会发现这都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学会尊重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不去评论他人(not to judge),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寄宿体验就像是一场文化的碰撞,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了解最地道的当地文化,像当地人一样地生活。这是一个从陌生到认知再到接受和习惯的过程,是挑战也是机会!如何认识、理解和引导好学生适应寄宿家庭的生活,让寄宿生活成为人生成长的一段难得的机会,同学和家长们都要有一个比较客观审慎和积极的态度。
 
  寄宿家庭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迅速熟悉当地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还提供一个交友的平台,方便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交和体育活动等。但同样也带给留学生艰巨的挑战: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全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能否完全适应?在面对美国的多元文化,各个种族、文化的人在一起磨合、生存,我们要逐渐理解和适应美国社会多元文化和宗教精神,学会感恩,感谢留学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接纳自己的每一个家庭,跨过的每一道坎。多年以后,当回首往事,也许才会真正体会到成长的意义。

 

推荐课程
推荐阅读